來源: 作者: 發(fā)布日期:2019-07-11
男方婚內購買了一筆大額基金,但這筆基金在夫妻離婚時尚未到期。基金到期后,女方提出要分割本息,男方卻說購買基金的這筆錢是親屬的,不是夫妻共同財產,不同意分割。那么,這筆錢究竟屬于誰呢?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離婚后財產糾紛案件。
李先生和楊女士結婚多年,兩人育有一個女兒。平時家里的資金主要是李先生在打理。2015年底,李先生想投資理財,便認購了一款價值110萬元的基金產品。后來因為家庭矛盾,李先生和楊女士感情破裂難以維系,最終雙方選擇離婚。
2017年10月,法院判決二人離婚。但由于當時李先生認購的基金還未到期,楊女士要求等這筆基金到期后再主張分割。2017年底,李先生賬戶里的這筆110萬元的基金到期了,他領走了這筆錢的本金和利息,一共112萬余元。這時,楊女士提出要分割這筆錢款,李先生不同意了。
2018年6月,楊女士告到法院,要求依法分割李先生認購的基金本息。楊女士說:“平時我主要負責家里的開銷,錢是由李先生保管。雖然這筆基金是他去買的,但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訴訟時基金還沒到期,所以法院才沒有作出處理。現(xiàn)在基金到期了,理應依法分割這筆錢款。”
李先生反駁說:“買基金的錢大部分是父母、弟弟和女兒的,不是夫妻共同財產。弟弟患有精神疾病,父母去世時留了40萬元給我保管,要我照顧弟弟今后生活。由于我是弟弟的監(jiān)護人,他的工資、補助等也是我代收的。此外女兒工作多年的工資和她房子的租金也是交給我保管。我是拿了這些錢去買的基金。”
那么,這筆基金到底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呢?
一審法院認為,該基金是雙方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李先生提供的證據并不能證明該基金并非夫妻共同財產,遂判決雙方平分基金本息,李先生給付楊女士56萬余元。李先生不服,上訴至上海一中院。
二審期間,李先生提交了家庭成員對父母遺產處理的書面說明、女兒工資等收入交給他保管的情況說明、弟弟的殘疾人證和街道出具的李先生以現(xiàn)金形式代收弟弟補助費的書面說明等相關資料,欲證明認購基金款項中有91.85萬元來源于多名案外人,并不是他與楊女士的共同財產,主張駁回楊女士的一審訴請。
上海一中院經審理認為,首先,本案中根據雙方離婚訴訟的生效判決,110萬元的資金是在李先生的銀行賬戶內,又產生于李先生與楊女士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審法院認定該筆資金是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并無不當。其次,雖然李先生在二審期間又補充了相關材料,欲證明大部分賬戶資金來源于案外人,但不論是他與案外人之間的轉賬記錄及金額、他從案外人處收取現(xiàn)金的說明及其他單方證明,都無法與李先生購買基金的這筆款項的全部來源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李先生并未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佐證其主張,無法證明這筆資金來源于并歸屬于案外人。再次,即使李先生所述屬實,賬戶中的各個資金來源也已經混同,應該由實際債權人基于債權性質向債務人主張權利。
上海一中院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