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作者: 發布日期:2020-01-10
關于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規定的幾個問題
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公布18年來完成了全面修改,這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正確理解和準確適用新的《民事證據規定》,對于今后一段時期民事審判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
一、修改《民事證據規定》的背景和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于司法審判工作提出“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新時代司法審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事證據規定》作為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重要法律依據,對于實現新時代司法審判工作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事證據規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來,審判實踐中有關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適用雖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些審判人員調查、采信證據的行為不規范,當事人以證據為手段濫用訴訟權利,證人故意虛假陳述,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是審判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民事證據規定》施行近十八年來,經歷了民事訴訟法三次修改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公布施行,社會生活、法律制度和民事訴訟實踐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化發展突飛猛進,對于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適用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為切實貫徹中央決定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回應民事審判實踐的需要,根據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關于“貫徹證據裁判原則、完善民事訴訟證明規則”的要求和我院“修改后民事訴訟法貫徹實施小組”的安排,我們在2015年啟動了《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工作。歷時四年,在廣泛征求意見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完成對《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并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討論通過。
修改《民事證據規定》,是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重要舉措。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嚴格司法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內容。通過《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完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能夠更好地促進民事訴訟證據采信的準確性和規范化,更有利于實現司法審判工作“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目標。
修改《民事證據規定》,是貫徹落實民事訴訟法,推動民事審判程序規范化的重要內容。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事訴訟法作出全面修改,證據制度是修改的重要內容。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民事訴訟法解釋》,對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證據的內容在審判實踐中如何適用作了原則性解釋。《修改決定》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基礎上,根據審判實踐需要,對原《民事證據規定》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和補充。通過《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更好地落實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更好地促進民事審判證據調查、審核、采信乃至民事訴訟程序操作的規范化。
修改《民事證據規定》,是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滿足人民法院審判實踐需要的重要措施。證據是民事訴訟的實體內容,與當事人實體權利的保護和人民法院裁判結果的客觀公正密切相關。通過修改《民事證據規定》,進一步完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及相關的程序規則,能夠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促進司法公開,統一裁判尺度,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修改決定》的主要內容
《修改決定》共115條,根據《修改決定》重新公布的《民事證據規定》共100條。修改后的《民事證據規定》延續了原《民事證據規定》的體例、結構,包括“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時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其他”六個組成部分,體現了證據在民事訴訟中動態的過程。在“當事人舉證”部分,主要補充完善了當事人自認規則;在“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部分,對鑒定的規定進行了補充完善,增加了對鑒定人虛假鑒定處罰的內容,同時增加規定了“書證提出命令”制度;在“舉證時限和證據交換”部分,完善了舉證時限的操作性規則;在“質證”部分,對于當事人的陳述和證人作證行為的程序、要求進行完善和補充,對于當事人、證人故意虛假陳述規定了處罰措施;在“證據的審核認定”部分,完善了電子數據的審查判斷規則。其中,保留原《民事證據規定》條文未作修改的11條,對原《民事證據規定》條文修改的41條,新增加條文47條。
本次對《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主要體現四個特點:第一,規范了各方訴訟主體包括審判主體的證據行為。《民事證據規定》施行以來,民事訴訟各方訴訟主體、訴訟參與人都存在一些不規范的行為,當事人存在虛假陳述、濫用舉證權利等行為,一些鑒定評估機構存在虛假鑒定、隨意撤銷鑒定等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而有的法院在認定采信證據也存在不規范的問題。本次對《民事證據規定》相關部分的修改,是在總結近二十年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于這些不規范的行為進行了嚴格規范。第二,進一步調適了審判主體和訴訟當事人在舉證、查證和認定證據方面的職能分工,在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之間進行了重新地調適。一方面,明確了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責任,充分調動當事人提供證據的積極性,有利于節省司法資源,盡快地了結爭議;另一方面,又科學地設定了人民法院合議庭、主審法官在調查收集證據方面的責任。這種調整盡管是證據行為、證據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的調整,但實質上是民事訴訟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有利于提高審判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減少濫用職權的情形。第三,加大對虛假證據行為的制裁力度。民事審判實踐中,一些當事人提供虛假的證據、作不實和虛假陳述的情形,擾亂了民事訴訟秩序,增加了訴訟成本,影響了社會風氣。對這些廣大人民群眾和廣大的訴訟當事人深惡痛絕的行為,修改后的《民事證據規定》加大了制裁力度。第四,應因信息化技術發展的需要,對電子數據等新的證據類型的審查判斷規則作出了原則性規定。這些規定對于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發現客觀真實、提高認定事實的精準度,從而實現公正裁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修改決定》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完善“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擴展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
民事審判活動對案件事實的查明,以盡量發現真實的事實為目標,但當事人收集證據的能力不足、途徑有限,是長期以來制約這一目標實現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環境侵權等特殊類型的訴訟,當事人收集證據途徑不足往往會導致其承擔敗訴的結果,嚴重影響當事人實體權利的保障和實體公正的實現。為此,2015年《民事訴訟法解釋》第112條對“書證提出命令”作出原則性規定,《修改決定》在《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基礎上,對“書證提出命令”申請條件、審查程序、書證提出義務范圍以及不遵守“書證提出命令”的后果進行規定,完善了“書證提出命令”制度。同時,通過《修改決定》第113項“關于書證的規定適用于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的規定,將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納入“書證提出命令”的適用范圍,擴展到了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對于促進案件事實查明和實現裁判結果客觀公正,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修改、完善當事人自認規則,更好平衡當事人處分權行使和人民法院發現真實的需要
自認是當事人基于處分權行使而實施的一種訴訟行為,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原《民事證據規定》第8條對當事人自認規則作出規定,對于統一法律適用尺度、指導當事人的訴訟活動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經過十幾年來審判實踐的檢驗,原有的規定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為此,《修改決定》在第四項至第十項對原《民事證據規定》的內容進行了修改、補充和完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對于訴訟代理人的自認,不再考慮訴訟代理人是否經過特別授權,除授權委托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本人的自認;其二,適當放寬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條件,對于當事人因脅迫或者重大誤解作出的自認,不再要求當事人證明自認的內容與事實不符。同時,《修改決定》還對共同訴訟人的自認、附條件自認和限制自認作出規定。
(三)完善當事人、證人具結和鑒定人承諾制度以及當事人、證人虛假陳述和鑒定人虛假鑒定的制裁措施,推動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落實
誠實信用原則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的重要內容,對于規范民事訴訟主體的行為,維護民事訴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修改決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精神,在《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基礎上,一方面對于當事人接受詢問時的具結和證人作證時具結的方式、內容進行完善,增加規定了鑒定人簽署承諾書的規定,以增強其內心約束;另一方面,對于當事人、證人故意作虛假陳述以及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以促進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落實。
(四)補充、完善電子數據范圍的規定,明確電子數據的審查判斷規則
電子數據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增加的一種新的證據形式。2015年《民事訴訟法解釋》對于電子數據的含義作了原則性、概括性規定。為解決審判實踐中的操作性問題,《修改決定》在第15項對電子數據范圍作出比較詳細的規定,在第16項、第25項規定了當事人提供和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保全電子數據的要求,在第105項、第106項規定了電子數據審查判斷規則,完善了電子數據證據規則體系。對于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具有積極意義。
三、貫徹執行《修改決定》應當注意的問題
《修改決定》對于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促進民事證據采信的規范化,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人民法院在貫徹執行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要準確把握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與尊重當事人處分權行使、落實當事人舉證責任的關系。我國民事訴訟程序和民事審判方式改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始終以強化當事人主體地位為主線。民事訴訟中,強化當事人舉證責任、弱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但強化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并不等于人民法院無所作為。在證據問題上,人民法院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放任不管。對于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事實,有關身份關系的事實以及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投入合法權益的事實,即使當事人對事實無爭議,人民法院也不能受當事人自認的限制,而應當充分發揮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的功能與作用。對于《民事訴訟法解釋》第96條第1款之外的事實,原則上不能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同時,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要加強釋明權的行使,加強對當事人舉證的指導,促使當事人能夠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行使舉證的權利。
(二)要準確把握電子數據規則的適用,認真研究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對證據的調查、認定和采信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的推進,人們的行為方式逐步從“線下”向“線上”轉變,訴訟中的證據越來越多地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呈現。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民事證據規則的適用提供了新的視野,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各級人民法院要密切關注新的信息技術對民事審判工作的影響,加強對電子數據規則適用的研究,積極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提高案件事實查明精準度的方式、方法,以新的技術進步為契機,不斷提高民事審判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加強對當事人的訴訟指導,積極做好釋明工作,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引導當事人正確運用新的證據形式和證明方法完成舉證,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和人民法院的審判資源,提高案件事實查明的客觀度和公正度。
(三)要準確把握《修改決定》適用與《民事訴訟法解釋》、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銜接問題。《修改決定》對《民事訴訟證據規定》進行了全面修改,同時根據2012年民事訴訟法和2015年《民事訴訟法解釋》的規定,補充、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和規則。對于一些已經吸收到《民事訴訟法解釋》中的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內容,《修改決定》也有所調整。因此,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要注意《修改決定》與已有司法解釋的不同,注意分析變化的原因及內在邏輯,做到準確理解、正確適用。由于《修改決定》對于《民事訴訟法解釋》中已經作出規定的內容原則上不再規定,在適用時要注意結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內容。對于《修改決定》施行后尚未審結的案件,原則上應適用《修改決定》;已經審結的案件,不能以《修改決定》的內容為根據申請再審。
(四)要嚴格適用修改后的《民事證據規定》。各級人民法院要充分認識《修改決定》的施行對于規范民事訴訟秩序、規范人民法院審判活動,促進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目標實現的重要意義,通過嚴格適用修改后的《民事證據規定》,進一步規范民事訴訟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證據行為,堅決打擊虛假陳述、虛假鑒定、偽造證據等虛假證據行為,促進民事訴訟的健康發展;同時,對于違反司法解釋規定、濫用證據認定權力的行為,堅決按照司法責任制的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通過嚴格適用修改后的《民事證據規定》,真正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者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下一篇: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項目